2022年1月15日中午11时左右(北京时间),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剧烈喷发。而在网络上,“火山喷发带来无夏之年”“全球气温下降”等各种说法也扩散开来,究竟汤加火山喷发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如何?
中国“人造太阳”EAST成功实现1056秒长脉冲高参数等离子体运行,打破了自己保持的411秒最长放电纪录(原纪录是2012年6月27日创造的),运行时间首次突破了四位数!新纪录是怎么诞生的?又意味着什么?EAST科研团队的成员为你讲述。
这一年,科学家们揭开了鸟类迁徙之谜;这一年,他们在实验室从头合成淀粉;这一年,他们到空间站构建实验室,也到万米海底开展科考;这一年,他们驯化水稻、?;じ?、解开数学难题……这一年,还有更多中科院的科学家在探索,在奋斗,他们的成果同样拓展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边界。
今年5月,一位英国工程师理查德·戈弗雷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来寻找MH370的可能路径和最终失事位置。但在当时,同行科学家都认为他所使用的原理并不能消除干扰因素,对他的研究方法存疑。然而经过近半年的打磨,戈弗雷信心满满地给出了改进版本的研究,声称自己已经“使用革命性的方法找到了MH370的最终位置”。那么,他到底使用了什么方法呢?
今年以来,由于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,大家对气候变化的关注越来越多:有人觉得下雨越来越频繁,有人说西北那边多下点雨是好事,有人好奇年中公布的IPCC报告,有人疑惑气候变化跟人类有什么关系……为了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,我们请教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周天军研究员。
2021年4月29日,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,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的建设迈入正轨,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走到了“三步走”中的最后一步。但其实,早在近三十年前,开创这项事业的前辈们就已经预想到了今天的场景。20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,我国正在论证载人航天工程规划,建设空间站是当时可预见的未来载人航天发展工程的最终目标,而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等新一代火箭的研制,以及各次载人航天任务所验证实现的关键技术,最终都要为这个目标服务。不过,中国人的空间站之梦并不是从1992年中央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方案才开始的。
也许你已经察觉到,今夏的气候,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点“不正?!薄幽现V莘⑸饲拷涤?,几成泽国,继而湖北随州随县又遇极端强降水。放眼全球,七月份的德国也同样遭遇了破纪录的暴雨。体感上,我们无疑会感觉到异常降水频率的增多,但事实果真如此吗?我们可以从哪些尺度上衡量降水是否异常?
近日,我国火星探测器“天问一号”总设计师孙泽洲在一场活动中透露,由于日凌现象的出现,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可能在9月前后与地面失联一段时间。那么,日凌是什么?在航天任务中,日凌会制造哪些“小麻烦”?